讲《思修》,研“思政”,看她和新青年碰撞出怎样的“化学反应”!
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,昌平校区第一教学楼A-510教室,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,于文博结束了本学期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课的教学。
“希望同学们通过‘基础’课真正理解,价值观的塑造和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,由平凡而致卓越,积小善而成大美,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国。”台下“00后”的学生们对这位可敬可亲可爱的“80后”思政课教师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。11周,48学时,951页课件,是他们共同的记忆。
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、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、北京高校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,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学名师、优秀共产党员,首批入选学校青年英才百人计划……这份不凡的履历,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。
2019年,教育部开展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,于文博荣获全国特等奖。这一获奖成为我校在思政课教学领域取得的最具标志性奖项,集中体现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显著成效。
于文博老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
教学展示活动中进行现场教学展示
在学生眼中,她是良师、是益友,在同事眼中,她是楷模、是榜样,诠释着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信仰和使命担当。
立德树人 不负重托
2016年7月,于文博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,进入北京化工大学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。前辈教师对她讲:“从事这份职业,你会收获无与伦比的荣誉感、幸福感和满足感。”经过三年多的讲台淬炼,她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。
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,是思政课教师的初心所在。”谈到对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理解,于文博神采焕发、滔滔不绝。
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,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?她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的经历。中国哲学专业出身的她,讲解“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”,引经据典、倒背如流。信心满满地试讲后,学院指导老师们却指出:“思政课不同于哲学专业课,更要体现课程特质、紧扣教学目标、回应学生困惑。”
“自此之后,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,我都不断追问自己,能不能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。”四轮试讲后,于文博参加北京高校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教学基本功比赛,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,之后又获得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决赛二等奖、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史类A组三等奖。取得这些成绩时,距离她正式入职还不到一年。
获奖之后,于文博对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课程的理解还在不断深入。在她看来,这门课程落脚在大德大爱大情怀,让学生真正认识到,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、人民的大我中,才能创造精彩的人生。
“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理论深度和现实温度的融合。”在她的课上,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系统讲解,又有对《小欢喜》《都挺好》等热门影视剧的分析,既有国内外发展成就对比的最新数据,又有学生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。
学生们评价于文博“开朗、爱笑,有一点可爱”,在“于老师的思修课”微信群中,表情包“斗图”是常有的事。尽管看上去,教学形式丰富多样,但她十分清楚,“所有的形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,不能只让学生‘看热闹’,趣味过去后毫无收获。”
实践证明,她的尝试是成功的。她的课完全颠覆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,学生们称她为“思修女神”、“思修一姐”,甚至不少曾经教过的学生会特意回去“蹭课”。“有温度的思修课”是她收到最多的教学评价。
居安资深 如琢如磨
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页的教师寄语中,于文博写到:“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;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这句出自《中庸》的名句也是她的微信签名,她说每个人在资质上可能存在着差异,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付出和努力。这既是她对学生的要求,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。
“思政课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”,敬畏讲台、站好讲台是她的职业追求,无时不备课、无处不备课,是她的生活常态。
在站上讲台的第一个学期,她下定决心钻研教学。“我觉得只有写出逐字稿才能完全理清教学内容,才能让互动讨论更有的放矢。”一个学期下来,她写下了20多万字的授课逐字稿。
此后的每一节课她都这样精心准备,即使已经上过几轮课,仍然不知疲倦地打磨课程。第二天早上八点的课,她常常备课到凌晨两三点。为了积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、时代性强的案例,她的“微信收藏功能里全是上课可能用到的素材。”
“于我而言,只有在讲台上站稳脚,才有可能登上领奖台。”于文博这样形容讲台与领奖台的关系。“能在这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,完全源于日常教学的切磋琢磨。”
与以往的教学比赛不同,这次展示活动在赛制上有所创新,更加看重教师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和平时的教学积淀。网络评审阶段要求提交不少于8000字的专题教案和20分钟的教学视频,于文博最终提交的教案达34000字。
现场展示的主题需要在展示前一晚通过抽签决定,展示时要用10分钟讲授一个完整的知识点,不能使用课件,只能运用板书。收到入围现场展示的通知时,距离正式比赛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。于文博说,这一周,她的睡眠以分钟计,连做梦都是在讲课。
抽签当晚,更是一个不眠之夜。于文博抽到的题目是“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”,她以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和普通农民金财善的对比作为主线,分析人生价值的评价方式,讲到无论是扛起民族未来的大国脊梁,还是我们身边的盖世英雄,只要能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,他们的人生就同样具有价值。
教材的深耕和日常的积累,让她在10分钟的展示中举重若轻,最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。
于文博热爱讲台,也成长于讲台。她多次受邀在北京乃至全国进行示范教学,参与中央马工程教学辅导用书编写,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起草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提供意见咨询,教学成果被人民网、《中国教育报》报道,极大提升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化人心语 化育人心
“荣誉属于北化思政课教学团队”,于文博认为,所有奖项都得益于学校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力支持,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教学团队建设的高度重视,得益于教研室同仁们的砥砺奋斗。
于文博所在的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教研室定期举行集体备课,依托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打造立体课堂,他们的课程被评为校级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、优质本科课程。
如今,北化版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”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,首轮开课选课人数就已超过6000人,正在积极筹备申请国家级“金课”。
思政课如何用心、怎样用情、何处用力,于文博一直没有停下创新探索的脚步。
她带领学生开展“彰显中国精神的行业特色人物调研”,结合课程特质、时代特征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,通过文献调查、人物访谈、案例分析、参观考察、小组研讨、微电影制作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代代北化人努力改变人民生活、实现中国突破、捍卫国家尊严的故事。
实践教学的成果也会反哺课堂,化大精神、行业领军人物、知名学者成长故事都在她的课堂上呈现。
这是一次教学相长的尝试,这一教学设计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。
这个学期,她还邀请了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走上讲台,让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北化师生,讲述他们心中的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,变“化语”为化育,让思政课有温度、接地气。
“在新时代与新青年的化学反应中,时代是加热器,我们是催化剂。在思政课教师的催化作用下,时代精神得以转化为青年成长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,引领他们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。”
如今,于文博不仅是思政课教师,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组织者。在她看来,思政课教学是信仰点亮信仰,理性唤醒理性,心灵呼应心灵的过程。当看到学生能够坚定信仰、坚守初心、坚持理性,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熠熠生辉的时候,她和同事们更加坚定了职业自信,相信这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美好生活,激励着她们一路凯歌、一路收获。
精彩回顾
来源|北化新闻网
文字|刘一君
责编|邓欣悦
美编|刘彦呈